emc易倍体育平台,【好文推荐】2024你还需要一台相机吗?
发布时间:2025-01-01 07:07:33

  我一直是个喜欢拍新东西的人,不喜欢回顾和重复过往。但每隔一段时间,脑子里还是会蹦出一些类似 “俯瞰” 的想法。那更像是一种沉淀后的思考,是从过去中寻找并探索未来的答案。

  因此,我决定在 2024 年末,稍微回顾过去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我所见、所用、所感受过的那些影像装备。

  然后以个人角度出发,去梳理其中的脉络,试着整理出一些规律,并非只给出某款机型“是否值得买”、“到底好不好用”的参考建议,而是也讨论一些“为什么会这样”的背后的东西。

  其中滤镜我会单独写一篇文章来讨论,因为它还涉及胶片和影像风格的讨论。这篇文章,主要聊聊其它几个关键词。是不是和你预想的年终盘点不太一样?那就对了~

  2024 年,我卖掉了 α7R IV、GFX100S,买了 α7R V、徕卡 SL2、松下 S9。买进卖出之间,不禁想起自己买第一台相机的时候。‍‍

  那大概是在 2008 年的时候,我买了第一台单反相机 EOS 40D,随后一步步走上自学摄影之路。那几年也正好处于单反相机和卡片相机的黄金时期,人们尚不知微单/无反相机为何物。彼时人在争论的,还是数码相机能不能取代胶片相机,多少万像素能强过胶片的分辨率,而不是手机摄影能不能取代相机。

  也是从那时起,我的拍摄装备开始发生慢慢改变,按时间顺序,大概是下面这样的:

  说这些并不是想说自己从业已久或炫耀用过很多设备,而是想通过自己在器材上的选择,思考一下 “需求” 这件事。因为就我个人而言emc易倍体育平台,,每一次买入或卖出设备,都反映了那段时间里自己在拍摄上的需求变化。

  比如在 EOS 5D Mark II 之后,我没有买过任何一台数码单反相机(胶片单反除外哈~)。

  我在2018年拍的创意图片,单反标志性的反光镜箱和五棱镜等零件灰飞烟灭。‍‍‍‍‍‍‍

  而当索尼推出现在看依然非常小巧的微单相机 NEX-3 系列,当佳能推出全能的 EOS R5emc易倍体育平台,,在富士推出平民中画幅无反,当索尼推出 6100 万像素的 α7R IV,当尼康终于推出体积小一圈依然旗舰心的Z8,我都几乎立刻就买了。

  而大约从 α7R II 开始,我一直是手机与相机并用,都拍出了满意的作品,并没有发生谁取代谁的问题。

  从相机的选择上,你会发现我从一开始希望相机更加轻便(相对画幅而言),因而选择 NEX、α 和 GFX,到后面会考虑连拍、画质与视频兼顾的综合性能,因而选择了 EOS R5、Z8 和 α7R V。并且我对相机的要求是画质为基础,所以除非去非洲,我通常不太会考虑购买像 α9 系列和佳能 EOS-1 系列这样的“速度机”。

  在整个拍摄历程中,我的拍摄题材也从婚礼、街头、静物/微距、风光、人像,拓展到活动(发布会/演唱会)、动物、创意产品、体育(如马术、冲浪、滑板)、航空(航展与火箭发射)和旅行等更多领域。

  越来越多的不同题材,导致对器材的要求也变得更多、更高。而需求的变化,决定了选择哪种机型。

  最后购买徕卡 SL2 和松下 S9,则是为了感受 Leica SL 系列的做工设计与 LUMIX Lab 的 LUT 系统。这在后面的文章里也会提到。

  说了这么多,我还想告诉你的是,当我们聊某一年的相机产品时,不该只聊这一年的相机产品,而应该从过往的产品去分析趋势,去看整个市场与用户需求的变化。就像之后当我聊到手机成像风格的变化时,会聊小红书的影响那样。

  就如同没有人是孤立存在的,人总会与周围一切产生联系,被过往经历所影响,产品也是如此。

  2024 是奥运年,对传统相机行业来说,是器材发布的 “大年”,也就是会集中推出旗舰级机型的年份。‍‍‍‍‍‍‍

  于是我们看到了赶在奥运前发布的佳能EOS R1 和 EOS R5 Mark II,以及奥运后近 4 个月发布的索尼α1 II……

  索尼你确定不是看错时间了?还是把 α1 系列当做《超凡蜘蛛侠3》来立项的?

  2024 年发布的旗舰级相机给人一种无敌的存在感(其实还可以算上更早的尼康Z9和Z8)。而“御三家”(粉丝的戏称,通常指佳能、尼康和索尼)旗舰级微单相机的这种存在感,首先来自于远超单反时代的高速性能。

  EOS R1的40张/秒,α1 II 和 EOS R5 Mark II 的30张/秒连拍。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种高速性能往往能带来初次体验时的极致快感,就如同很多评测会“先听听连拍声音”那样。

  但对于真正的摄影师或者用户来说,真正需要发挥全速性能,油门踩到底的,还是专业场景,比如奥运会和鸟类摄影。

  在我看来,是智能对焦、画质优化和智能分享。也许未来还会增加,但目前让我能想到的就是这几项。

  emc易倍体育,

  而目前的相机,无论旗舰级还是入门级,都在这三方面有所尝试,但也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好的方面来看,以佳能为例,新一代的 EOS R1 和 EOS R5 Mark II 的确比前代产品(R1对比R3,R5 II对比R5)在对焦上有提升。它们几乎都实现了摄影师可以不管对焦,而让相机自己在整个画面中去选择焦点的体验。

  这意味着专业摄影师不需要将精力和时间浪费在选择焦点上,而业余用户则减少了学习成本。

  当然,对于专业摄影师来说,可能还需要对相机的对焦设定做一些针对性的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拍摄类别。比如马术比赛的设定,就会与篮球比赛有所不同。所以佳能单独出了一本关于 EOS R1 对焦指南的小白皮书。

  对焦的智能化其实是从很多年前就开始进行了的,从曾经的奥林巴斯的人脸识别,到后来“御三家”的人眼、人体部位、人体姿态、鸟眼、车辆、航空器等等主体识别,技术层面上已经愈发成熟。

  也只有当对焦智能化达到如今的程度时,前面所说的高速连拍性能才有意义。否则 1 秒钟的 40 张照片里只有几张眼睛是实的,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 所谓智能对焦,其实可以等同于‘不用去管对焦’,正如那句:‘最好的设计,就是没有设计。’ ”

  就像上面那张照片,就是今年在换了有鸟眼识别的索尼 α7R V 后,装上唯卓仕 135mm F1.8 拍的。这种全开光圈景深极浅的镜头,最考验相机的对焦性能。

  如果你是一个入门小白,想选购一台新的相机或是尝试大光圈镜头,那么这两年的机型显然更加推荐。因为你可以不用学习怎么对焦,只需要选好被摄对象是人、动物还是别的什么就好了。

  与对焦方面的巨大提升相比,刚刚提到的智能体验中的画质优化和同步分享则仍处于懵懂阶段,或者可以叫未完成阶段。

  这集中体现在虽然有了如佳能一样的机内神经网络降噪与高分辨率放大功能,但是受限于相机本身的操作逻辑与机内芯片的处理能力,这一体验的效率并不算高。甚至在菜单中,它们的位置都不是那么明显。

  我过去曾在一次与佳能中国的高层聊 EOS-1D X Mark III 时(我实在不想说是会谈,虽然实际上确实是外交会议一样的桌对面开会……),问过对方一个问题:“关于像素,如果是手机厂商会怎么做?”

  这一问题如今同样也可以被问在刚刚所述的两项机内功能上。对此,我的判断是:

  emc易倍体育,

  一定会将神经网络降噪和高分辨率放大两个新且实用的功能,放在回放界面或菜单中的更显著的位置上。

  也一定会对选照片的界面,相机屏幕尺寸的扩大,按键交互逻辑等方面做出更多优化。”

  这是关于画质优化的思考,我觉得相机如今开了一个好头,但显然未来路还很长。

  时至今日,我依然觉得不论哪家相机厂商,在将照片传输到手机这件事上依然还是比较繁琐而不够优雅的。App 的交互、UI 与效率上,相对做的比较好的反而是徕卡和哈苏,而不是以技术黑科技闻名的日系品牌。

  当然你可能会说因为徕卡和哈苏的功能本身就少,所以好做。但实际上我也并不需要一台相机在和手机连接时有什么夸张的炫酷功能。我只希望它做到 4 件事:快捷地连接、便捷的浏览与选图操作、优雅简洁的界面、好看的水印。

  其中,快速连接做得还算不错,多数 App 在连接完一次相机后,都能在界面中找到这台相机而不必走完所有连接流程。不过在用户较多,信号塞车的场景里,如果能有基于 NFC 和蓝牙的一碰连接,或许还能更好。

  而在浏览和选图方面,不同品牌的 App 则差异较大。我希望的便捷操作不仅是指能快速的传输或浏览照片,还有更智能的筛选机制。

  比如对于连拍和预拍摄的海量照片,可以进行近似手机上连拍那样的分组显示,选中的再传输。或是智能剔除掉模糊的照片,减少工作量。

  当照片较多时,如何快速将数据传输至手机,是否能与有线连接相结合,我觉得都还是有优化空间的(毕竟手机上都是 USB-C 接口了)。‍‍‍‍‍‍‍‍‍‍

  在分照片时,如果再有类似苹果 iPhone 之间那样的一碰连接与动画效果(这一点甚至安卓与苹果间都能做到了),应该能在分享效率和交互体验上更上一个台阶。

  而关于界面的设计和水印,恐怕就真的需要相机品牌多聘请一些优秀的字体和 UI 设计人员,而不只是工程师了。

  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哈苏的 Phocus 2 支持了签名水印功能,进一步提升了一台相机、一个 App 所能带给用户的情绪价值。‍

  是啊,情绪价值,2024 最热的流行词之一,也正是多数日系品牌所缺失的。

  尽管在相机功能方面他们通常能做得滴水不漏,但在情绪价值方面,却似乎非常冷漠(富士和理光稍好)。

  情绪价值的最重要体现,还有相机的外观设计。无论是愈发扁平化的 EOS R 系列,还是很懂节约开模成本的索尼 α 系列,相较于两个品牌在上个世纪末到千禧年前后的相机或电子产品设计,在美感、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都相差太多。

  我依然记得第一次看到 EOS IXE 时的震惊,与佳能橘子相机的可爱,还有索尼 Walkman 的优雅。

  这些产品会让你觉得一台设备不仅仅是电路、塑料与金属,还有设计者的巧思与对用户的关怀。在我看来,这才是完整的产品,而不是只追求功能,而放弃美感的工具。

  好的产品就是可以带来“情绪价值”的。而如今性能最好的日系相机们,则大多没有这样的价值,甚至专业摄影师在不拍 “活儿” 的时候,根本不想碰它们,更何况普通用户了。

  我认识的很多摄影师都是如此,工作时用佳能、索尼,自己平时拍作品或拍着玩的时候用徕卡、哈苏。

  甚至右侧按键、凹槽与快门按钮都在同一线V的背面,快门、取景器、按钮的排布就凌乱了很多。‍‍‍‍‍

  显然这并非产品的性能问题,而是涉及到设计、美学等理念问题。换一个角度考虑,也可以归纳为一个产品在立项时,甚至立项之前的公司文化

  于是聊到这里,恰好就引出了下一部分的核心讨论点 ——相机厂商,到底有没有合格的项目经理?

  乔布斯并不是技术的发明者,也不参与具体的产品开发(俗称拧螺丝)。他是一个产品经理,一个有着前瞻性和人文关怀,懂用户需求的超级产品经理(或者叫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在我看来,

  但有一点我们很一致,那就是我们都觉得这个相机的造型很漂亮,全画幅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可以用来转接老镜头,或是用现有丰富的 L 卡口镜头群。

  但随着后续消息的到来,我们对这台相机的热情直接降到了冰点 —— 这是一台没有机械快门、没有热靴(无电子触点),且使用的还是略显老旧的 2400 万像素 CMOS 的相机。

  S9 的问题根源还出在产品定位上,也就是在低成本下还想做到 “既要,又要”。

  当然,并非所有面向入门用户的机型都这么不长脑子。比如尼康 Z50II 和富士 X-M5 就非常聪明,它们都堪称是全能型的 APS-C 入门级机型,一方面在对焦和连拍方面用上了自家在该级别所能做的最好的配置,连拍速度都达到了 30 张/秒(JPG)并支持预拍摄,另一方面又都顺应了当下最广大用户群体对于直出色彩的需求。

  并且这三个品牌的机型还都是通过与各自品牌的移动端 App 相连时进行色彩方案的导入或分享,虽然其中细节不同,但整个逻辑颇为神似。

  也正是因为对 LUT 系统的好奇,驱使我买了松下 S9,尽管我知道这台相机可能很糟糕,并且我未来一定会卖掉它……不论如何,S9 加上之前买的 X-T4 和使用了相当一段时间徕卡的 SL3,我也算是实际用过了三种主要的色彩风格体系,也就是:

  当然还有模仿古典蓝晒工艺的的 Blue(BLU)、泛黄的 Sepia(SEP)和另一种类胶片感的 Chrome(CHR)同样令我印象深刻。

  我简单试了下,发现以前导入的 TL2 的 JPG 都可以被应用所有的 Leica Looks,M10-R 的 JPG 也是。这次更新虽然还不能让老机型直接使用新滤镜,但算是很接近的一种补救,毕竟相机中的照片本来也要导入手机。

  这就涉及到滤镜或胶片模拟的增减问题了,这也是上述三种系统中,我觉得松下做得最好的原因所在。因为它不仅可以通过手机向相机传输 LUT(你可以近似理解为可同时用于照片和视频的滤镜),还可以自己编辑和创建 LUT 并分享给别人。

  因此就交互和分享来说,松下走在了前面。这一点尼康应该也类似,只不过我还没用过 Z6III,所以我很希望有一天尼康能给我的 Z8 也加上这一功能……吧。

  讨论它们从理念上到实际使用时的诸多差异,以及背后体现的交互逻辑与对摄影带来的影响。

  逐步开放与弯道超车 & 低价路线 年摄影镜头,给我一种日系镜头渐回正轨,国产镜头喜忧参半的感觉。

  先聊国产。我很开心的看到国产镜头的天花板又提高了不少。从新年伊始的老蛙 AF 10mm F2.8,到下半年的唯卓仕 AF 135mm F1.8 Lab FE,前者是老蛙首支 AF 镜头,并且在

  值得一提的是,唯卓仕 AF 135mm F1.8 Lab FE 的意义不仅在画质方面挑战了原厂,还在对焦马达上有所突破。HyperVCM 音圈马达的使用,摆脱了绝大多数国产镜头只能用 STM 马达的尴尬,看齐了日系品牌。

  近摄画质得到了保证,让画质没有在近距离降低,可以说在保证画质方面思考得非常周全。

  唯卓仕135mm F1.8的近摄画质非常出色国产镜头中,目前似乎只有唯卓仕拥有清晰的产品线与路线图。通过 Pro、Lab 产品线探索高端,通过 Air 产品线给入门用户实惠,通过 AF 28mm F4.5 证明自己可以做到与众不同。

  唯卓仕 AF 135mm F1.8 Lab 的出现,让我的心情仿佛回到了当年看《流浪地球》的时候。只不过后来《流浪地球》打开的国产科幻大门,又被《上海堡垒》给关上了,今年甚至又被《749局》在门上加了一道锁……

  廉价和跟风式产品的问世。它们很便宜,但让我毫无购买尝试的欲望(尽管我可能会为了验证它们的素质而不得不买几个试试)。‍‍‍‍‍‍

  如果仅仅是走模仿加拼价格的套路,那么这条路的尽头是什么?早在胶片时代就被海鸥、凤凰等国产相机品牌验证过了。

  所谓积习难改,国产镜头品牌的积习,我倒是真的希望能改一改。免得像前面提到的松下 S9 一样,一脚油门,驶向前辈翻过车的沟里。

  过去几年里,我们对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弯道超车感到自豪。但要想在镜头领域也复刻这一点,恐怕一方面要继续积累技术和实力,追上相比国外品牌几十年的设计与制造差距,另一方面,品牌理念的现代化也至关重要,没有好的方向的努力,就只是搞笑罢了。

  比如,一方面适马开始制造诸如 28-105mm F2.8 和 28-45mm F1.8 这样的 “超规” 镜头,主打常用焦段也有大光圈,实现接近定焦镜头的浅景深效果。

  还有一些规格拓展上没那么激进,但也比之前更加实用的镜头,如腾龙的 50-400(Z口是2024年发布的)。‍‍‍

  而且,“超规” 与 “瘦身” 有时是同时进行的,就像索尼的 FE 28-70mm F2 GM 那样。

  在 2024 年里,刚刚提到的视频拍摄需求,同样给摄影镜头带了了不小的影响。

  感谢松下,让唯卓仕 AF 28mm F4.5 成为了少数国产碾压日系的镜头:同样全画幅,AF VS MF,F4.5 VS F8,8芒星芒 VS 无特别设计,439元 VS 1499元(发售价)……其实松下无论光学设计还是产品制造能力,在日系中都处于较高水准(比如给某某和某某顶级欧洲品牌代工)。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当国产镜头具有足够的丰富程度和积累时,对用户来说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

  不过整体来看,2024 年的日系镜头依旧强大,既有适马 50mm F1.2 这样媲美原厂的顶级产品,也有前面提过的尼康 35 1.4 和 50 1.4 这样的平价化轻量级产品;既有尼康 28-400 这样超越过去的大变焦产品,也有可使用增倍镜的佳能 RF70-200mm F2.8 L IS USM Z 这样的 “回归正轨” 之作……

  目前适马、腾龙和森养都推出了 APS-C 画幅的自动对焦 RF 镜头(福伦达推出过的那些 MF 暂时不考虑,因为我觉得对 EOS R 系统来说 AF 是必备的)。而由于卡口规格这件事的话语权始终掌握在日系和德系品牌手中,所以诸如唯卓仕、铭匠、永诺、思锐、美科和老蛙等拥有 AF 技术的过程品牌,暂时还难有动作。

  的制定是目前德系和日系品牌的核心优势,也是历史造成的结果,要想改变并不容易。而卡口的影响还不仅限于能否推出相应镜头,想要使用机内校正,进而缩减镜头体积和重量,也要依赖于卡口的授权。

  其实对于日系镜头和相机,我还有不少灵感与想法。比如过去我曾经绘制过的相机设想图,比如一些镜头规格的讨论。但如今有些想法我觉得已经没必要说出来了,因为好的想法,我想留给国产。

  聊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手机了……但是篇幅所限,这部分我不想说太多,2024 年的手机我会单独写一篇文章来聊。这里我想聊的是当手机具备了一些新功能和趋势后,对相机的影响。

  效果(人物影调、背景虚化模拟与发丝级抠图) —— OPPO Find X8 系列,vivo X200 Pro 系列,小米14 Ultra(抠图稍逊);

  你发现了吗?这正是往年人们对比手机与相机时,手机明显比不过相机的地方 —— 在 2024 年里,这些原本的短板都得到了极大地加强。

  但如今,手机上的微距已经非常出色,再让我去非洲的话,我恐怕就不会带百微了。

  留给相机的优势空间越来越小,思来想去,回顾 2024 年里我在冰岛的风光拍摄、在海南的运动题材拍摄、在珠海航展的航空拍摄,以及我擅长的产品创意拍摄,我觉得相机的优势是下面这些,或者说,在面对下面这些场景或用途时,我会倾向于选择相机。

  放大观看照片细节,相机比手机的细节、质感、影调、景深、氛围、色彩过渡等等方面还是要更优的。这源自相机更大尺寸的传感器与 RAW 格式文件的巨大后期空间(这在下一部分还会提到)。

  正如我在拍摄冲浪、滑板、马术和航展时遇到的情况那样,相机在追踪主体(特别是眼部)的连续对焦、超高速连拍和超高速连拍得到的每一张照片的画质等方面依然拥有相对于手机的巨大优势。

  尽管像 OPPO 的无影抓拍开始强化抓拍画质,但在速度和绝对画质方面还是与相机有差距。手机的传感器技术与算法的组合很强,但还无法抹平与相机传感器和同样有 AI 加持的相机对焦算法之间的差距。

  尽管 2024 年手机在人像模式上有巨大提升,特别是人像模式下的抓拍能力、人物发丝边缘的过渡与焦外渐进式虚化的过渡等方面有明显提升,但与相机依然有所差距,特别是在连续拍摄的时候。

  在我看来,手机人像的优势更多体现在对人物的一站式处理上,也就是基本不怎么需要修片,甚至拍摄时不用调节曝光。相比之下,和刚刚的动态捕捉场景相似,相机拥有每一张照片都绝对精准合焦,焦外虚化都绝对自然,边缘过渡都绝对正确的优势。

  这几个题材其实也属于 “既要,也要” 的种类,也就是既需要焦距,也需要大光圈和高速对焦;既需要超广的视角,也需要超大光圈的进光量。稍微展开聊下。

  当我在文昌拍摄火箭发射,当我在珠海拍摄飞行表演,当我在肯尼亚拍摄狮子,800mm 都是我会选择的镜头,极致的超长焦画质结合强悍的连拍对焦性能,同样是相机的优势项目。而手机受限于体积,尽管在 2024 年依靠 AI 的进步让超长焦画质有所提升,但依然无法撼动相机的长焦领先地位。

  而目前尚没有任何一款手机的超广角摄像头在规格和拍摄效果上,能与全画幅相机搭配 14mm F1.4/F1.8、16mm F1.8 甚至 16-35mm F2.8 时的星野拍摄能力相比。

  梳理了相机相比手机的优势,实际上我们也就回答了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你还需要相机吗?”

  “ 如果你需要上述四方面的拍摄,或者希望尝试这些拍摄题材和对象,那么一台相机依然是你值得考虑的。 ”

  因为尽管相机在诸多专业领域依然有统治级的实力,但这也意味着你需要付出大量的金钱去购买专业的机身和专业的镜头。正如我在拍摄马术时,边上的教练问我这套组合(EOS R5 Mark II和RF70-200mm F2.8L)的价格。我说出机身价格在两万五六时,教练转头对边上的另一个教练说:“你看,这可不是一般设备能搞定的吧。”

  同样的情节也发生在我拍摄航展的时候,边上有一对夫妇(或男女朋友吧,我没问那么细),听到我的机身价格就觉得很贵了,然后听说 RF200-800 也要一万多时更是觉得夸张。

  实际上对多数家庭用户来说,一支国产定焦镜头加上 R8、Z6emc易倍体育平台,、α7 甚至松下 S9 这样的入门级全画幅相机组合就够了。或者 APS-C 画幅的机型也完全够用。

  所以你看,当涉及到价格时,“是否需要一台相机” 的答案又会因不同用户的预算而发生变化。这就是世界的复杂性,现实生活可没有考试试卷那样什么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

  不过话说回来,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以及从乐趣的角度来说,我倒是认为没必要非要在手机与相机之间做一个选择,而是可以相互结合,取长补短

  在 2024 年里,我卖掉了α7R IV,购买了 α7R V,原因是后者拥有AI 对焦;

  在 2024 年里,我用 EOS R5 Mark II 用得很开心,因为可以在机内使用基于 AI 技术的机内

  ,让照片更加纯净,或是将单张 RAW 照片的输出像素直接提升至 1.79 亿;在 2024 年里,我在拍摄高速战斗机时,可以放心使用 ISO800 或更高的感光度,因为我知道

  在 2024 年里,我还看到从早前的徕卡 M11-P 到佳能宣布的 EOS R1 未来新固件,都强调会加入C2PA (内容来源与真实性联盟),也就是告诉你一张照片是否经过了编辑修改。顺便一提,手机品牌中的 vivo 也加入了这一联盟。

  人们爱着 AI,也惧怕着 AI,利用 AI 创造着更好的体验与生活,又担心 AI 哪一天颠覆了我们的三观与世界。

  我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是像《终结者》或《沙丘》那样,人类与 AI 终有一战;还是像阿西莫夫的作品里那样,人类与 AI 可以达到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

  “ 所以对于 AI,我倒是很乐于与其一同成长、生活,就如同我现在与自己的儿女一同成长、生活那样。”

  哈哈,似乎有点说远了。回到摄影器材领域,我觉得 2025 年应该会看到 AI 对于相机和编辑软件的进一步加强,我们将会从中获得很多受益,但也应该警惕社交网络上的 AI 生成图像。

  到这里,这篇关于摄影器材的盘点就聊得差不多了,是不是与你想象中的传统器材盘点有很大不同?其实还有很多没有聊到的,比如关于 α9 III 上的全域快门。我本来以为会在 2024 年见到更多使用这一技术的相机,但结果并没有。事实上这一年当中几乎所以的新一代相机,都在沿用与上一代相机相同的像素数。传感器技术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进步或革新出现。

  我想,这与相机行业本身的竞争并不激烈,传感器的迭代比较迟缓有关。并且这两个领域国产品牌还暂时参与极少,无法去卷。好啦,本篇到此结束,下一篇 2024 影像盘点我将会以视频的形式,与朋友一起聊聊 2024 年的另一个热门话题,同样也是从相机到手机,所有影像设备都开始投入的领域 —— 色彩与滤镜系统。

  (包括2024年之前发布的机型,优先推荐性能出色和相对便宜的型号,排名不分先后)

  emc易倍体育,

  (镜头实在太多,仅推荐我用过和比较喜欢的,会优先推荐素质不错和相对便宜的产品,排名不分先后)‍‍

  上海刚刚发布重要通知!建立生育补贴制度,推行有利于照顾儿童的灵活休假、弹性工作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荣耀90 Pro更新MagicOS 9.0内测体验:不吐不快,说说真实感受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TOP